综合资讯 钢铁 有色 煤炭 煤化工 石油 农产品 钢联数据 工程 招标 钢银电商 搜搜钢 及韵物流 国际 海运 期货 指数 技术 钢厂 会展 研究 快讯

高油价时代下中国的四大“尴尬”

2008-03-20 08:55 来源:[ 我的钢铁 ]

尴尬之一

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国内进口逐年提高,消费有增无减

国际原油价格在众多因素作用下,从2003年的30美元/桶涨至目前的108美元/桶,涨幅将近3倍,但中国针对成品油的定价政策使得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低于国外。换言之,消费者感觉到的原油价格可能不是我们看到的108美元/桶,而是70-80美元/桶。因此,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作为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在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国内的需求增速丝毫没有降低的迹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助推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陷自身于更加尴尬的地位。

如果从需求面寻求油价上涨的理由,那绝对不是来源于发达国家。事实上,欧美许多国家的原油需求增速近几年一直维持较低水平,有些国家甚至为负,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原油需求的增量在原油需求总增量中所占比重是比较高的。以中国为例,目前原油表观消费大约700万桶/天,但如果考虑到石化产品近50%的进口依存度,国内潜在的石油消费可能接近1000万桶/天,占世界原油消费的11%,仅次于美国(25%),排在后面的依次为欧盟(18%)和日本(6.5%)。按6.5%的年均需求增长率计算,仅中国未来每年新增的原油需求就达到65万桶/天,欧佩克国家100万-150万桶的剩余产能的确看起来有点紧张。

尴尬之二

行业垄断下,价格市场化难以实施

近几年针对成品油的定价问题,大家谈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市场化改革,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定价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成品油定价具备市场化的条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并不具备一个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份额的90%被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占据,市场处于高度垄断状态。其次,虽然我国已履行了入世承诺,先后放开了我国成品油的零售和批发市场,但由于终端销售网络已控制在国内主要企业手中,加上国内外倒挂的价格也使得成品油不会有任何进口,因此国内的油源也未实现多元化。最后,虽然我国原油消费需求增速居高不下,但作为国际原油市场的主要买家之一,我们国内缺少一个成熟的原油或成品油期货市场来履行反映国内供需和发现价格的功能。

我们认为,在市场参与主体和油源尚未实现多元化之前,市场定价的结果只能是形成垄断价格。因此,解决国内市场的垄断问题是价格市场化的前提,显然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或许,参照原油的定价机制一样,实行被动的国际化接轨是比较合适的一个过渡措施。

尴尬之三

CPI高企,价格被动接轨也错失良机

但是,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即便是被动的国际化接轨,我们也失去了机会。随着国际商品价格的大幅走高,全球化的通胀已不可避免。

目前,新加坡港口汽油离岸价在6600元/吨,国内的汽油批发价在6000元/吨左右,表面看差距似乎不大,但如果考虑到运费、增值税、消费税等因素,从新加坡进口汽油的到岸价可能比国内批发价高出2000元/吨人民币,而由于我国加工的原油近45%需要进口,运费、税收等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目前国内CPI居高不下,调控任务非常艰巨,如果说1年前价格被动接轨时机还尚可的话,目前显然已经错失了良机。

其实,此轮CPI的上涨很难讲与成品油的价格有很大关系,粮食产品价格的直接上涨、房地产价格的传导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仅仅因为成品油市场垄断就一味地牺牲石油企业利益,是否合适?毕竟石油是战略性行业,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去发展壮大,未来国内原油的供给如何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又从何谈起呢。

尴尬之四

能源价格机制理顺之前,节能降耗缺乏强大的市场推动力,政策推动只能是“杯水车薪”

节能降耗是“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讲,提出这样的口号的确是高瞻远瞩。但问题的关键是,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应该依靠以价格为传导机制的市场推动力来完成。试想,在国内所有的能源价格都被政府人为压低的情况下,企业有什么动力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降低能耗?个人又有什么动力去购买创新型的节能产品,这样做的成本可能远高于直接消耗廉价的煤、电、油。如果没有强大的市场推动力,政策推动在“节能降耗”方面只能是“杯水车薪”,这会大大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来源:中国证券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