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钢铁 有色 煤炭 煤化工 石油 农产品 钢联数据 工程 招标 钢银电商 搜搜钢 及韵物流 国际 海运 期货 指数 技术 钢厂 会展 研究 快讯

中国需要优先发展节镍不锈钢

2004-02-1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
    2003年,中国不锈钢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国内外极大的关注:当年中国不锈钢表观消费量突破400万吨,自产不锈钢达到160万吨;今后两年新建能力将超过日本。李成说,这些使人欢欣鼓舞的信息也给人们带来了忧虑,那就是生产不锈钢的重要原料之一――镍的价格在 2004年元月已攀升到了14年来的最高点。根据INSG的预测,2004年及2005年两年镍的供应将会各有3万吨的缺口。这使中国快速增长的不锈钢生产必将面对镍的供应紧缺局面。那么,中国不锈钢近期的发展前景如何?是紧缩生产还是采取措施迎难而上?李成提出,发展中国不锈钢产业应走“节镍”之路,以满足巨大的不锈钢市场需求、缓解镍资源紧缺局面。同时要改变人们对不锈钢不科学的认识,推广使用“吸铁石”可以吸住的节镍型铁素体不锈钢。
    李成谈到,从历史上看,1989年世界不锈钢产业曾遇到镍价居高不下的局面,确实造成了世界不锈钢产量的下降。“二战”时期,美国由于镍供应紧张,不锈钢生产中含镍奥氏体钢比例降到了 50%。20世纪的“朝鲜战争”后,由于镍资源的再度紧张,美国将“二点”末期开发的以锰代镍的200系3~ffAq锈钢实行标准化生产并推广使用。当今,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锈钢的工业与民用需求量不断增长,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对绿色环保的不锈钢材料的认可,使中国不锈钢的发展势不可挡。面对中国巨大的不锈钢市场需求和不可回避的缺镍国情,改变人们使用不锈钢产品的一些习惯,适当调整不锈钢消费与生产结构已成当务之急,也是不锈钢继续发展的必须选择。
    李成从三方面提出发展节镍型不锈钢的思路。
    调低不锈钢生产中含锦奥氏体钢的比例,并合理地选择使用节镍不锈钢。中国不锈钢的应用以民用304、316奥氏体钢为主,奥氏体钢比例超过90%。而世界不锈钢生产中奥氏体不锈钢平均约占75%,美国小于60%,日本为60%。由此看到,调低奥氏体不锈钢比例是节镍的重要措施,也符合世界不锈钢发展趋势。
    近年来,铬锰200系列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在中国发展很快,2003年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15%。但值得注意的是,因 200系列不锈钢只适用于耐弱腐蚀介质的一般用途,性能不能完全代替300系列不锈钢。加之由于选材不当等情况,200系烈不锈钢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此外;市场止存在以次充好、欺骗用户的行为,对节镍型不锈钢的推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节镍不锈钢的合理选用及采购。
    积极扩大无镍的铁囊体不锈钢的使用与生产。
    铁素体不锈钢(如Crll%/13%的409牌号、Crl6%/18%的430牌号)由于不含镍,价格较便宜,在美国、日本等国应用较早且很广泛。如美国的铁素体不锈钢消费目前达到40%,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汽车工业(排气管用40g不锈钢)的带动;日本铁素体钢消费量在30%以上,主要因三分之二的不锈钢餐厨具是用铁素体不锈钢制造,家电工业中如洗衣机的滚筒只能用铁素体不锈钢,屋顶材料开发、使用了耐蚀、膨胀系数小的铬钼铁素体不锈钢等。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铁素体不锈钢的使用,不仅节镍而且是环境保护的良好选材。
    李成特别提到,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上不少人习惯用“吸铁石”来判定不锈钢的品质,认定吸不住的(含镍奥氏体不锈钢是无磁的)是不锈钢,而有磁性的铁素体、马氏体类产品不是不锈钢。这种仅以磁性判断是否是不锈钢的不科学观念应彻底改变,并正确认识铁素体钢,扩大铁素体钢的生产与使用。要看到,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家用器皿,厨房设施、家用电器等都需要大量的铁素体钢,这些领域将为我们使用和生产铁素体不锈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广阔的市场。
    大力研发节镍且性能好的不锈钢新牌号。
    近年来,不锈钢新牌号在不断发展,双相钢、超双相钢、超铁素体钢、超马氏体钢、超奥氏体钢以及其他新牌号,都有更好的耐蚀、力学性能,而且大部分是节镍型的。如LDX2101双相钢(1%镍)耐蚀性相当于"316”,力学强度是"304"的2倍。再如可焊接的超马氏体不锈钢,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已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的输送管线,部分代替了含镍、铬高的钢种。因此,跟踪新牌号的发展,也可在节镍的情况下,不断满足各种一般使用及更高领域的特殊需求,以便在工业和民用方面推广使用。
    李成说,综上所述,科学、合理地使用不锈钢是利国、利民、利企的大事。面对严峻的镍资源短缺局面,我国发展不锈钢产业,“节镍”是重点。特别是扩大无镍的铁素体不锈钢产量,可让广大消费者使用到性能良好、物美价廉的不锈钢产品;要努力跟踪和科学选用一些新牌号,增加用户对不锈钢产品的选择,扩大不锈钢产品市场。此外,要通过舆论宣传与广大消费者取得共识,改变不科学的习惯,为市场消费和生产结构调整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关资讯